世界今日報丨十分罕見的超富鋰矮星 我國天文學家一次發現九顆
- 科技日報
- 2022-07-07 07:38:24
說到鋰元素,現代人并不陌生,無論是智能手機、平板電腦,還是無人機、電動汽車,都在使用鋰電池供電。但這個現代感十足的元素其實幾乎和宇宙一樣古老,是宇宙中最早產生的元素之一。
(資料圖片)
《天體物理學雜志快報》近日發表了一項關于超富鋰矮星的重要研究成果。基于郭守敬望遠鏡(LAMOST)中分辨率光譜數據,我國天文學家一次性發現了九顆鋰元素含量極高的尚未演化的恒星,即超富鋰矮星。其中一顆超富鋰矮星的鋰元素含量達到太陽的31倍,刷新了此類恒星的鋰元素含量紀錄。
“這項研究成果在揭示超富鋰矮星中鋰元素的起源與演化機制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同時也是LAMOST在前沿基礎研究中取得的一項重要發現。”7月6日,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施建榮強調。
伴隨著138億年前的大爆炸,鋰元素在宇宙誕生后的20分鐘內就出現了。作為構成宇宙的基本元素之一,鋰元素可以說是連接宇宙大爆炸、星際物質和恒星的關鍵元素。
一直以來,鋰元素在宇宙和恒星中演化的研究都是天文領域的重要課題。“然而,當代天文學對鋰元素的理解還具有很大局限性。”施建榮坦言。
以往,天文學家發現,在極少數已經演化過的恒星中存在鋰元素含量異常高的現象。這些恒星被稱為富鋰巨星。
過去幾年,LAMOST在富鋰巨星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進展,發現了一萬余顆富鋰巨星,加深了人類對此類稀有天體以及巨星中鋰元素演化的認識。富鋰巨星的存在表明,恒星演化過程中存在未知的機制,該機制可以顯著改變恒星表面的鋰含量。
然而,新發現的九顆奇特的超富鋰矮星表明,不僅是巨星,極少數尚未演化的矮星也表現出了鋰含量異常高的現象。“這九顆超富鋰矮星的鋰元素含量都要比太陽中的鋰含量至少高三倍,這意味著這些恒星可能形成于比太陽附近鋰含量更高的環境中,或者某種特殊機制增加了這些恒星表面的鋰含量。”施建榮解釋道。
事實上,這種還沒有演化到巨星階段的超富鋰矮星十分罕見。過去,天文學家僅發現了四顆,因此對它們的形成機制也知之甚少。
超富鋰矮星的形成機制一直存在很大爭議。“原子擴散、恒星吸積周圍的富鋰物質、處于雙星系統中的恒星與伴星之間的相互作用,天文學家認為,這些因素都可能導致超富鋰矮星的鋰元素含量異常高的現象。”施建榮說。
通過對新發現的九顆超富鋰矮星深入分析,研究人員發現,對多數超富鋰矮星來說,吸積周圍富鋰物質可能是它們鋰元素含量異常增高的主要機制,但也不排除少數超富鋰矮星是雙星相互作用的結果。
- 世界今日報丨十分罕見的超富鋰矮星 我國天2022-07-07
- 每日速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不能排除2022-07-07
- 全球微速訊:成都:居民將自有住房用于保障2022-07-07
- 全球速看:云南普洱:公積金貸款最高額度702022-07-07
- 當前信息:V觀財報|股價剛漲停 東方集團2022-07-07
- 世界新消息丨司法護航北交所進入“百企時代2022-07-07
- 全球時訊:為了每個1076萬分之一:各地高校2022-07-07
- 全球滾動:美聯儲會議紀要釋放利好,美國三2022-07-07
- 每日消息!英國地方發展、社區及住房大臣邁2022-07-07
- 微動態丨福建省農科院舉辦種業科技開放日活2022-07-07
- 天天觀察:福建省“十四五”殘疾人康復服務2022-07-07
- 【全球新要聞】“救命地圖”來了 福建省卒2022-07-07
- 世界速訊:福建公檢法聯合發布通告 收繳非2022-07-07
- 世界快資訊丨福建:積極推動民營經濟參與鄉2022-07-07
- 重點聚焦!“助微計劃”兩年發放4萬億元貸款2022-07-07
- 世界聚焦:2.58萬億元“紅包”落地 組合式2022-07-07
- 環球訊息:權威快報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新2022-07-07
- 焦點快看:南航派出20架次直升機立體搜救“2022-07-07
- 最新:外交部:敦促美方停止縱容支持“臺獨2022-07-07
- 每日聚焦:雨中下班路2022-07-07
- 世界觀速訊丨連續4天時間,西海岸新區組織2022-07-07
- 世界時訊:風浪大,青島石老人海水浴場關閉2022-07-07
- 全球觀天下!智能制造“專業隊”!青島6項2022-07-07
- 觀速訊丨洛陽路公租房片區有了“辦不成事反2022-07-07
- 第六屆京津冀(內丘)中藥材產業發展大會將2022-07-06
- 河北省氣象臺預計:受高空槽影響今明兩天河2022-07-06
- 河北省司法廳與雄安新區黨工委黨群工作部簽2022-07-06
- 河北省建設用地批后監管動態監測系統開始試2022-07-06
- 今年6月下旬河北省平均降水量61.7毫米 2022-07-06
- 河北省4地入選第二批全國農作物病蟲害綠色2022-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