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要聞:【穩中求進@高質量發展】走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
- 中國經濟網
- 2022-09-06 22:28:52
巍巍興安嶺,茫茫敕勒川。黨的十八大以來,內蒙古自治區各族干部群眾守望相助、團結奮斗,堅定不移走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全區各項事業奔騰向前,祖國北部邊疆這道風景線變得更加亮麗。
近日,“穩中求進@高質量發展”網絡主題宣傳活動采訪團走進內蒙古,在呼和浩特、包頭和鄂爾多斯實地調研。內蒙古經濟社會發展怎樣“穩”、如何“進?為了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中國經濟網記者專訪了內蒙古自治區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張志棟。
呼和浩特的敕勒川國家草原自然公園(中國經濟網記者 王巖/攝)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中國經濟網記者:內蒙古經濟社會發展怎樣保證“穩”?
張志棟:“穩”是“進”的重要基礎,應把牢“穩”的關鍵點。
經濟增長總體平穩。十年來,內蒙古推動經濟發展成績顯著。全區地區生產總值從剛剛過萬億元門檻到2021年底跨過了2萬億元大關,人均GDP從4.2萬元增加到8.5萬元,居全國第十位。今年上半年,內蒙古自治區的經濟增速為4.3%,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4%,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6.4%,高技術制造業增長19.7%。
產業經濟穩步推進。產業是經濟發展的根基所在、命脈所系、筋骨所依。內蒙古的糧食產量連續4年突破700億斤,排在全國第六位,每年有一半以上的糧食調往區外,供應全國。草食牲畜存欄突破7000萬頭只,羊肉、牛肉、牛奶、羊絨產量分別約占全國的1/5、1/10、1/5、1/2,內蒙古成為國家重要的“糧倉”“肉庫”“奶罐”“絨都”。內蒙古工業經濟穩步轉型,“羊煤土氣”等傳統工業加快轉型,效益增加;裝備制造業等新型產業蓬勃發展,成為經濟發展的新亮點。
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內蒙古人民安居樂業,祖國北疆安定團結。十年來,內蒙古157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同全國人民一道過上全面小康生活,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6800元增加到34108元,居民收入增速始終高于GDP增速,城鎮居民人均收入增長了1.9倍,農牧民人均收入增長了2.4倍。內蒙古主要社會保障標準均達到或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平安內蒙古、法治內蒙古建設深入推進,全區12個盟市全部納入“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群眾對社會治安的滿意度由90.6%提高到98.4%。
中國經濟網記者:內蒙古是如何在“穩”的基礎上實現“進”的呢?
張志棟:“進”是“穩”的持久動力,要找準“進”的切入口。
發展方式加快轉變。十年來,內蒙古由傳統粗放發展向綠色集約高效發展轉變,努力推進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十年間,內蒙古單位GDP用能下降4.1%、用水下降40.7%、用地下降60%,創建綠色礦山、綠色園區,綠色有機農畜產品年產量接近1000萬噸,居全國前列。
經濟結構更加優化。傳統產業加快轉型升級,內蒙古能源結構正從過去的煤炭能源“黑色”轉向風光能源的“綠色”。目前,內蒙古風、光新能源裝機占電力總裝機的1/3,新能源發電量達到1191億千瓦時,居全國首位,外送綠電比重達到外送電量的20%;稀土就地轉化率提高到75%以上,在大國重器、工業生產和居民日常用品中廣泛應用,包頭稀土鋼軌為全國近四成的高速鐵路鋪上了優質“跑道”。
綠色發展深入人心。十年來,內蒙古一手抓護綠、擴綠,一手抓防污、治污,累計造林、種草、防沙治沙面積都是全國第一,我國北方地區披上了對抗風沙的“防護服”,還為全國人民打造了超級“碳庫”和純凈“氧吧”,京津“風沙源”變成了首都“后花園”。如今,綠色發展深入人心,更加堅定了全區上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和發展信心。
中國經濟網記者:那么,內蒙古經濟社會發展的未來之路如何走?
張志棟:要繼續貫徹“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突出強優勢、促轉型、提質量,加快實現具有內蒙古特色的高質量發展。
牢記戰略定位強優勢。生態是內蒙古的突出優勢,綠色是內蒙古的鮮亮底色。內蒙古要搶抓“雙碳”機遇,推進新能源大規模開發利用,率先在全國建成以新能源為主體的能源供給體系、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同時,做強做精稀土產業,打造全國最大的稀土新材料基地和全國領先的稀土應用基地;在做好擴大基地面積、提高產品質量、增加單產產量上做文章,建設好國家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基地,在建設國家糧食安全產業帶和國家肉類保障基地、打造世界級乳制品加工企業上展現更大作為。
落實雙碳政策促轉型。產業轉型仍然是內蒙古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為此,既要通過技術工藝改造及產業延鏈補鏈優鏈,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降低單位產值能耗;也要發展綠能產業,推動“源網荷儲”、“源網氫儲”等產業提速增效,盡快形成產能;還要在農業固碳、工業固碳、生態固碳及生產生活節約集約上加大力度,多想辦法。
強化創新驅動提質量。創新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內蒙古要強化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以乳業、稀土、碳基新材料、新能源、種業等為重點,聚焦制約產業轉型升級的重點領域和突出短板,加強產學研合作,組織實施重大科技專項,突破“卡脖子”技術問題;加快完善創新激勵機制,健全“揭榜掛帥”、“包干制”、“首席科學家負責制”等科研管理制度,不斷激發創新活力和動力。(中國經濟網記者 年巍 王巖)
點擊圖片進入專題↑↑↑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開放投稿,原創評論、理論文章可發至cepl#ce.cn(#改為@)。詳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征稿啟事。
相關文章:“包你滿意”,這個承諾未有窮期
緊抓國家戰略機遇 綠色“云谷”快速崛起
(責任編輯:李焱)
- 世界要聞:【穩中求進@高質量發展】走好“2022-09-06
- 世界熱議:格力河北新授權公司全面接管當地2022-09-06
- 看熱訊:河道內發現“入侵物種”鱷雀鱔 捕2022-09-06
- 當前要聞:裝備制造業十年成績單:年均增長2022-09-06
- 環球微動態丨公司與行業0906丨哪些超跌板塊2022-09-06
- 天天訊息:二手房買賣秘籍!你問我答,這個2022-09-06
- 【全球快播報】免申即享,青島為失業人員發2022-09-06
- 當前熱訊:鄉村振興看新疆|新疆溫宿:培育2022-09-06
- 熱點評!青島這個碼頭,九成以上漁民為四川2022-09-06
- 每日速看!今日股市0906丨指數放量跳空上行2022-09-06
- 世界最新:環氧丙烷概念起飛,國內迎來出口2022-09-06
- 全球熱訊:德國工業新訂單連續第六個月環比2022-09-06
- 【時快訊】臺灣8月CPI年增率半年來首度低于3%2022-09-06
- 環球看熱訊:【順順提示】占壓燃氣管道“不2022-09-06
- 熱議:【民族團結黨旗紅】廣西憑祥:家門口2022-09-06
- 環球微速訊:以繩為梯 以木為橋 他們晝夜2022-09-06
- 世界速遞!青島唯一!市工研院榮獲中國生產2022-09-06
- 全球觀速訊丨【情牽兩岸】臺青大陸“邊走邊2022-09-06
- 世界短訊!敞亮!這處主干道即將完成拓寬2022-09-06
- 天天資訊:膠州灣海底天然氣管線工程海域段2022-09-06
- 天天播報:大灣區就是我們的大舞臺!2022-09-06
- 環球實時:創城在行動!城陽區綜合行政執法2022-09-06
- 全球快資訊丨在希望的田野上 | 新疆:辣2022-09-06
- 快看點丨青島市即墨區文化館臨時閉館公告2022-09-06
- 每日速遞:甘肅監測外繁制種田間病蟲害 嚴2022-09-06
- 環球快播:官方:超500元盒裝月餅利潤遠高2022-09-06
- 全球短訊!國家發展改革委:9月8日國家開始2022-09-06
- 精彩看點:全國擊劍冠軍賽:福建隊摘下兩金2022-09-06
- 全球頭條:央行下調外匯存款準備金率,由現2022-09-06
- 【當前獨家】截至8月19日 福建省法院審理2022-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