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速看!為后續探測提供更多數據支撐!專家解析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科學研究成果→
- 央視新聞客戶端
- 2022-09-18 15:30:34
據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消息,截至目前,天問一號任務獲取原始科學探測數據超過1480GB,我國科學家團隊依托獲取的一手科學數據取得一批原創性科學成果。
“祝融號”著陸區曾存在水活動
多項研究成果表明,祝融號火星車著陸區存在水活動痕跡。
【資料圖】
祝融號火星車的著陸區,位于火星烏托邦平原的南部。經過一年多的巡視探測,祝融號火星車獲取了大量科學探測信息。其中導航與地形相機的圖像數據顯示,在著陸區存在富含水礦物的板狀巖石,而這些巖石與水活動緊密相關。
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究員 劉洋:(巖石)它顏色比較亮,通過光譜數據,我們看到它的成分是富含一些含水礦物的鹽類,比如說硫酸鹽,我們叫膠結物。它在土壤顆粒之間起到膠結的作用,經過一個壓實的作用,就形成了板狀的巖石。
通過對巖石的進一步研究,科研團隊推測出了水活動的大概時間范圍,也就是火星亞馬遜紀的晚期。
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究員 劉洋:既然有水,我們就認為火星的近10億年來可能還有一些適宜生命起源或是存在這樣的氣候條件。這些氣候條件很可能是在地下的一個更相對溫和的空間當中。
截至目前,天問一號環繞器已在軌運行780多天,火星車累計行駛1921米,完成既定科學探測任務。后續,科學研究團隊還將通過對我國自主獲取的一手科學數據的研究,獲得更多的科學成果。
形成著陸區基礎地圖 為后續探測提供支撐
我國火星探測任務中所取得的另一項成果,就是形成了著陸區的基礎地圖。地圖中涵蓋了著陸區的地形地貌、地質構造等信息,這將為后續著陸區的精細探測,以及科學探測規劃提供很好的數據支撐。
著陸區基礎地圖的數據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主要由環繞器所攜帶的高分辨率相機獲取的圖像制作而成。
天問一號任務地面應用系統總設計師 劉建軍:它大概是0.7米左右的空間分辨率,它的地形能達到米級空間分辨率。國外在我們著陸區是沒有(數據)的,所以實際上也體現了我們自主創新的結果。
第二部分數據則來自祝融號火星車,通過對著陸區的地表進行詳細探測和成像,進一步豐富基礎地圖數據。為后續開展精細探測,以及科學規劃提供更加精細有效的信息。
天問一號任務地面應用系統總設計師 劉建軍:通過這些13臺載荷組合,包括它的形貌、淺層結構、磁場,還有包括它的氣象特征,形成一套完整的全球綜合性探測和局部詳細探測,再加上著陸區的重點探測,對于我們后續的科學研究是非常有價值的。
高質量數據解析 助力獲取多項科研成果
截至目前,天問一號任務已經獲取原始科學探測數據1480GB。但已經取得的所有科研成果并不直接來自這些原始數據,而是源自它們形成的數據產品。
天問一號任務中所回傳的原始數據包含的內容很多。所以地面科研人員在收到這些數據之后,首先要進行解碼,從復雜的原始數據中提取不同類型的信息,形成標準的數據產品,之后再提供給科學家團隊進行研究。
天問一號任務科學應用首席科學家 潘永信:哪些是時間信息,哪些是位置信息,哪些是工程信號信息,哪些是無探測信息,地面應用系統要去做非常多的工作。要抽絲剝繭,要把它們制作成我們的產品。這些數據它不是那么簡單拿來就能用的,所以這本身就是第一步的挑戰。
在此之前,我們想要了解火星,只能依靠外國的數據,而這些并不是一手的數據,因此很難有更多新的、重大發現。
天問一號任務科學應用首席科學家 潘永信:天問一號給中國科學家提供了第一手的數據,就意味著我們可以最根本上從原始數據來解析我們的科學故事。數據的自主性,就預示著我們在科學發現的主動性都會高。
通過天問一號任務,我們不僅實現了數億公里的長距離數據傳輸,同時掌握了如何有效提取科學數據的方法,為后續我國的行星際探測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祝融號火星車自主喚醒后將繼續向南行進
祝融號火星車目前處于休眠狀態,預計在年底待火星環境條件轉好后自主喚醒。在確認工作狀態正常之后,祝融號將繼續向南行進,獲取更多巡視探測數據。
天問一號任務科學應用首席科學家 潘永信:繼續往南,因為我們正好在火星的南北交互帶,有人推測是個古海洋的邊界,往南部高地它就變了另外一個地質特征了,所以我們往邊緣去,地質現象會更加豐富,這個原則是不會變的。
根據目前我們已經獲取的科學探測成果,后續將對祝融號火星車的探測目標和路徑進行規劃,期望能夠獲取更多有效信息,為進一步了解著陸區提供豐富的科學數據。
天問一號任務科學應用首席科學家 潘永信:我們巡視車到那以后會帶著各種科學儀器的載荷,就像我們科學家的眼睛一樣,相當于我們是個無人機器人到那去探測。目前我們獲得的這些無論是工程角度、技術角度,從科學的探測成果角度,對將來我們的探測任務都是非常重要的基礎資料。
此外,科學研究團隊還利用天問一號探測數據,在火星地下淺層結構,火星空間環境中磁場、離子與中性粒子分布情況,以及火星重力場等方面,獲得了一批優秀的科學成果。
- 每日速看!為后續探測提供更多數據支撐!專2022-09-18
- 世界簡訊:臺灣花蓮縣發生6.9級地震 震源深2022-09-18
- 天天微資訊!問法預告|半島問法熱線9月20日2022-09-18
- 【世界播資訊】“梅花”過后,北九水美翻了2022-09-18
- 環球新消息丨臺風過后 “舌尖上的快樂”又2022-09-18
- 每日觀察!問法預告|9月20日半島問法熱線聚2022-09-18
- 【世界快播報】夫妻倆急需就醫卻被困碼頭 2022-09-18
- 梅州入選第二批全國足球發展重點城市2022-09-18
- 【環球聚看點】生態環境部:過去十年 我國2022-09-18
- 全球播報:全國“雙創周”活動啟動!珠海高2022-09-18
- 【世界聚看點】保交樓穩民生效果逐步顯現2022-09-18
- 微頭條丨國家郵政局公布2022年8月郵政行業2022-09-18
- 世界熱訊:部分地區土地市場回暖,多家房企大2022-09-18
- 世界信息:英雄回家 | 遺物的心聲2022-09-18
- 天天微動態丨我們這十年|中國精度2022-09-18
- 天天快看:全體戰友,一起送英雄最后一程!2022-09-18
- 當前資訊!《暗區突圍》先鋒杯:快速描述電2022-09-18
- 快資訊丨美國通脹“高燒不退”:“美國經濟2022-09-17
- 焦點快播:智飛生物獲252家機構調研 外資2022-09-17
- 當前視點!沃格光電:江西德虹顯示項目動工2022-09-17
- 最新消息:法門寺地宮“國寶”文創雪糕驚艷2022-09-17
- 【環球新要聞】【地評線】荔枝網評:英魂歸2022-09-17
- 世界時訊:“強國復興有我”!城陽區第22個2022-09-17
- 今頭條!好評中國·作品選登:【手繪長卷】2022-09-17
- 當前觀點:經緯張穎給技術背景創始人十條建2022-09-17
- 環球時訊:青島地質院與嶗山區應急管理局簽2022-09-17
- 當前訊息:青島地質院承擔城陽區配套供水管2022-09-17
- 世界頭條:青島地質院參加2022年中國水利學2022-09-17
- 【焦點熱聞】喜訊!青島地質院參建項目榮獲2022-09-17
- 全球觀熱點:清風伴明月·廉潔過中秋 ——2022-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