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熱訊:東西問·綜述 | 文物為“媒” 中外專家建言文明互鑒
- 中國新聞網
- 2022-10-30 16:31:34
中新社北京10月29日電 (崔白露)“與文物對話,促文明互鑒”,多位中外知名學者28日在北京坐而論道,為推動中外文明交流、民心相通貢獻思想智慧。
當日,中新社舉辦首屆“東西問智庫”主題論壇暨“東西問智庫”成立儀式,并頒發首批學術顧問、特聘專家聘書。
“多樣性是文明存在的基本形態”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各國共處一個世界。東海、西海乃一海,東方、西方同在一個藍天下。”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北京語言大學特聘教授張西平指出,多樣性是文明存在的基本形態、文明互鑒是文明發展的動力。歷史上,中華文明是亞洲文明輻輳的一道光景,也吸收了其他外來文明成果。當前,中國式現代化是堅持人類共同價值的現代化,同時又立足于中國土地與文化,繼承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特質。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歷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韓茂莉認為,世界多元多彩,中國有獨特文明和歷史,又在漫長進程中將自己的發明和貢獻融入世界、影響世界,無數考古實證可以發現,其中農業是根本之中的根本,是中國送給世界的一份最大禮物。
“中華文明是全球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自身發展中廣泛吸收了外來文明,如源自西亞、中亞等地區的小麥栽培技術和青銅冶煉技術等。”曾長期主持二里頭遺址考古發掘工作的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許宏指出,這一過程絕非“拿來主義”,而是通過創新形成“內模外范”技術和中國化的概念、理念、思維,浸潤在中國人的骨血里,形成了中國文化最基本的“DNA”。
“中華文明探源既是科學問題,也是社會問題,還是人文問題。”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教授陳勝前在熱烈的討論中重申,研究文明起源,對現實世界有啟發意義,也關乎中國人存在于世的意義,通過對文物的重新闡釋,中華文明得以延續。
“互信是最重要的基礎,民心相通是目標”
作為文明的物質載體,文物在東西方文化交流與文明互鑒中有重要意義。近年來,考古成為熱話題,中外文物交流頻繁。
故宮博物院副院長任萬平表示,故宮在傳播中華文化方面肩負重要使命和責任,近年來一直積極推進國際展覽引進中國,同時更多地將中國傳統文化推向世界。“讓海外受眾接受中國傳統文化,既要找到雙方共同話題,也要考慮對方好奇心,在同與不同之間策劃國際展覽。” 談及文物交流,中國國家博物館國際展覽總監、“意大利之源——古羅馬文明展”中方策展人潘晴認為,互信是最重要的基礎,民心相通是目標。疫情期間,意大利文物得以在中國成功展出,正是基于中意雙方長期友誼和互信,其間中方接受意方委托修復了在運送過程中破損的一件雪花石酒器,更成為中外文物交流的美談。
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旗下機構任職的中科院空天院研究員王心源則分享了“小文物推動大合作”的親身經歷。幾年前,他曾與突尼斯考古機構及留學生合作,利用遙感技術發現了該國古羅馬時代遺址,這在突尼斯國內引起轟動,也成功推動了中突兩國在遙感考古方面的合作。
“‘東西問’命題的提出,具有歷史意義和時代價值”
在向世界闡釋中華文明過程中,如何消除隔閡、尋求共識,是一個需要長期探索的議題。
德國漢學家、美學家、特里爾大學教授卜松山(Karl-Heinz Pohl)通過視頻指出,跨文化對話不能理解為一方接受另一方觀點,而應以相互充實為基礎,從語言、習俗、哲學等入手,了解對方文化不同層面,尋求共同理念,保持開放視角,以增進相互理解。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周慶安表示,中國的國際傳播要完成從觀看到對話、告知到分享、理解到認同、主體到平臺的構建。“東西問”命題的提出,具有歷史意義和時代價值,“問”的前提是多元平等,“問”的過程是對文明平等、多樣性的展現和確認,在問答之間,觀念和知識得以分享和交流。
“當前的國際傳播中,東西方已進入一個文明對話交流互鑒的時代。”中國外文局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院長于運全結合調查報告數據分析指出,雖然淺表性的語言和文化符號易被西方人理解接受,但未必是我們現在真正強調的中華文化。傳統優秀價值性的理念符號如何廣泛傳播,是在“東西問”過程中需要共同努力破解的問題。(完)
- 當前熱訊:東西問·綜述 | 文物為“媒”2022-10-30
- 環球熱點評!穩崗拓崗轉崗 脫貧勞動力務工2022-10-30
- 天天關注:各地加速推進秋收 秋冬種工作順2022-10-30
- 環球快看:飛跨膠州灣!青蘭高速改擴建工程2022-10-30
- 環球新動態:在希望的田野上丨加快推進高標2022-10-30
- 環球熱消息:青島:小女孩站五樓窗臺鬧懸 2022-10-30
- 每日速看!新修訂的畜牧法加強畜牧業綠色發2022-10-30
- 世界新消息丨陳一新任國家安全部部長2022-10-30
- 富士康的老鄉們,家鄉牽掛著你們!這里有持2022-10-30
- 南京工業大學通報“某教師團購要回扣”:已2022-10-30
- 全球微動態丨黑魚被遺忘洗手間存活11個月掉2022-10-30
- 熱消息:青春匠心丨他們編寫“青春程式” 2022-10-30
- 全球消息!2021年我國創新發展水平加速提升2022-10-30
- 毫米軌距間的“精調師”2022-10-30
- 全球看點:喜訊!嶗山區區間道路同旺一路、2022-10-30
- 天天即時看!即日起,啟用青島市黃島區中心2022-10-30
- 天天熱議:香港特區政府啟動新計劃 幫助弱2022-10-30
- 聚焦能力建設 促進自主發展2022-10-30
- 2022“青島杯”時尚體育聯賽開賽2022-10-30
- 全球熱文:一名中國公民在韓國踩踏事故中遇2022-10-30
- 一灣生態水 化作富民泉2022-10-30
- 【報資訊】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穩中向好 穩中2022-10-30
- 今日播報!秋糧收獲近九成(新數據 新看點)2022-10-30
- 熱議:10月29日0時至24時青島市新型冠狀病2022-10-30
- 天天新動態:問法預告丨11月1日上午,半島2022-10-30
- 今日熱門!今年1至9月全國紀檢監察機關處分42022-10-30
- 前三季度農業農村經濟穩中向好 穩中有進 2022-10-30
- 【環球熱聞】北京昨日新增本土12+32022-10-30
- 全球速看:濕地之美|內蒙古額爾古納濕地2022-10-30
- 熱點在線丨禹州市發布:致禹州籍鄭州富士康2022-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