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快消息!香港故事丨香港史專家劉蜀永:讓歷史照進現實
- 新華網
- 2022-12-04 16:33:52
新華社香港12月4日電 題:香港史專家劉蜀永:讓歷史照進現實
新華社記者 陸敏
(資料圖片)
11月底的一個周末,一個抗日史跡實地考察小組行走在香港的西貢與北區一帶。領頭的老教授白發蒼蒼,身背相機,腳蹬旅游鞋,走走拍拍,不時停下來講解。20多名中學歷史老師緊隨其后,聚精會神地聽講和記錄。
這位老教授就是推動和參與香港地方志編修工程的香港史專家劉蜀永,現任香港嶺南大學高級研究員、香港地方志中心事務顧問。
11月26日,香港嶺南大學高級研究員、香港地方志中心事務顧問劉蜀永(右一)在辦公室與助理交流。新華社記者 陳鐸 攝
近日,他舉辦了“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的歷史貢獻”講座,線上線下一百多位中學教師聽課。“研究歷史不是埋頭故紙堆,要走出象牙塔,用正確的歷史觀影響民眾,推動社會進步,這是歷史學者的社會責任。”劉蜀永說,香港的歷史教育正當其時。
11月26日,香港嶺南大學高級研究員、香港地方志中心事務顧問劉蜀永在辦公室工作。新華社記者 陳鐸 攝
修志——續寫香港歷史記憶
劉蜀永從事香港歷史研究已整整40年。1982年,劉蜀永研究生畢業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此時正逢中英談判開始,香港史課題組應運而生,劉蜀永的研究方向由此轉為香港史。
香港在明清時期隸屬廣州府新安縣,英國占領香港后,沒有進行任何修志工作。國有史,地方有志。編修地方志是中國的文化傳統,具有“存史、資政、育人”的功能,豈能缺失?
從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開始,劉蜀永懷著歷史學者的責任感積極呼吁修志。2005年,已退休的劉蜀永應嶺南大學之邀來港研究香港史,并成為推動地方志編修的領軍人物之一。
香港修志采用“政府支持、社會參與、學者主修”的模式。由于早期社會共識不足,加之需要自負盈虧,當時香港修志之路困難重重。
在中央和特區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團結香港基金2019年成立了香港地方志中心,全面啟動修志工作。經過劉蜀永和團隊的不懈努力,2020年底,被譽為“具有崇高歷史意義和文化價值”的《香港志》首冊正式面世,續寫香港的歷史記憶。
這是《香港志》首冊(11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申 攝
劉蜀永撫摸著《香港志》藍色的封面,感慨萬千。他呼吁推動香港修志20余載,做了大量細致扎實的研究,并參與首冊總述部分的起草、修改和大事記的審稿,曾經累到病倒。
如今夙愿達成,他心里滿是喜悅。“修地方志讓我們知道香港是怎么來的,香港人是怎么來的,香港與國家的關系如何密切。”他說。除了中西文化交匯的特點,劉蜀永在《香港志》總述部分提出香港也是南北文化交流中心,強化了香港與國家的關聯。
11月25日,香港嶺南大學高級研究員、香港地方志中心事務顧問劉蜀永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新華社記者 王申 攝
尋根——編撰香港第一本村志
40年的香港史研究,前23年在北京,后17年在香港。這樣獨特的經歷讓劉蜀永在歷史研究上兼具宏觀視野和地方視角。
“內地學者較多依據文獻資料進行研究,歷史視野開闊,站位高;香港學者注重個案研究,更深入細致。”劉蜀永說。他與兩位本地歷史學者劉智鵬、丁新豹組成香港史學界“二劉一丁”團隊,取長補短,推動香港史志研究更上一層樓,也促進香港與內地史學交流更密切。
到了香港,實地考察機會多,可以更深入了解香港社會。“在歷史事件發生地進行調查研究,可以補充文獻記載的不足,甚至可以糾錯。”劉蜀永說。
他非常珍惜這樣的機會,不顧年邁奔走在香港的城市鄉村,做田野調查和專題研究,尋找有價值的歷史遺存并全力守護,先后對中英街、達德學院、日軍在港戰爭罪行等進行專題調研。
劉蜀永以一個客家村莊為試點編修的《蓮麻坑村志》,不但成為香港第一本村志,還被列入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的中國名村志系列。
“這個客家村很有特點,位于深港邊境,與內地關系密切,歷史內涵豐富,出了不少愛國的仁人志士。”劉蜀永說,他和團隊走村串戶訪問村民,“通過族譜和口述歷史,追溯村內各家族的歷史”。
劉蜀永支持香港有條件的地方修志。他說,不要小看一個村志,通過追溯歷史文化根脈,許多人了解到自己宗族的根在祖國內地,感情上會更加親近。“這是尋根之旅。”劉蜀永說。
11月25日,香港嶺南大學高級研究員、香港地方志中心事務顧問劉蜀永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新華社記者 王申 攝
育人——推動抗戰紀念館成立
今年9月,香港首個抗戰紀念館——沙頭角抗戰紀念館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正式開放。“展覽內容和版面設計都是我把關的。”劉蜀永很自豪。
近幾年,他和團隊對港九大隊進行專題研究,聯合香港廣州社團總會、東江縱隊歷史研究會等團體,研究歷史文獻,尋找抗戰遺址,并共同提議成立抗戰紀念館。
11月26日,香港嶺南大學高級研究員、香港地方志中心事務顧問劉蜀永(左)在香港沙頭角抗戰紀念館講解。新華社記者 陳鐸 攝
為尋找港九大隊當年的軍需品倉庫,劉蜀永一行人行走在新界的荒山野嶺,最終在西貢區一帶找到了兩處巖洞倉庫。當時山上長滿野樹雜草,完全沒有路。得知他們要去尋找遺址,當地村民自發前來用砍刀“劈”出一條路。
香港人素有愛國傳統,比如新界抗英、港九大隊抗日等,近代以來留下了不少歷史遺址。劉蜀永認為,這些珍貴遺址亟待保護和開發利用。香港年輕一代可以從認識自己的生活環境開始,了解與內地的緊密聯系。
為此,他和同道共同提出建立沙頭角、西貢和大嶼山三條抗戰文物徑的構想。
“這幾條線路自然風光美,在關鍵節點設碑介紹,能集歷史回憶與自然保護為一體,讓人們在登山健行中回望歷史。”劉蜀永說,香港人喜歡行山,在大自然中接受歷史教育,效果更佳。
與香港結緣40年,香港已成為劉蜀永不能割舍的牽掛。雖已杖朝之年,他的日程表總安排得滿滿當當。“總有一種使命感、緊迫感,想多做一些,回報國家,回報香港。”劉蜀永說。
- 環球快消息!香港故事丨香港史專家劉蜀永:2022-12-04
- 大風過后,海貨“上新” 天天新動態2022-12-04
- 下屆世界杯3個東道主全部出局 亞洲球隊面2022-12-04
- 今年有47個項目被列入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2022-12-04
- 央行:12月6日上午江澤民同志追悼大會默哀2022-12-04
- 女孩地鐵上咳嗽,鄰座醫生一個提醒找到病因2022-12-04
- 環球快訊:創文明典范城市 | 縱深發力市北2022-12-04
- 海岸線“微更新”2022-12-04
- 各地持續優化防控措施 全力保障民生_當前2022-12-04
- 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順利撤離空間站組合體 2022-12-04
- 12月3日福建省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情況_全2022-12-04
- 福建這些地區、集體和個人擬獲全國通報表揚2022-12-04
- 每日視點!福建省6村3鎮入選全國鄉村旅游重2022-12-04
- 省運會福州隊游泳項目取得歷史性突破 斬獲2022-12-04
- 卡塔爾世界杯 | “不敗橙衣”:是2014年2022-12-04
- @鄭州人,你今天做上核酸了嗎?_全球速看料2022-12-04
- 哈爾濱:進入經營場所、乘坐市內公共交通不2022-12-04
- 勞榮枝案背后:失去“小木匠”的23年|天天2022-12-04
- 廣東珠海:今日起對無新冠肺炎癥狀等4類人2022-12-04
- 國家憲法日|憲法守護你我一生——網絡法治2022-12-04
- 國家憲法日丨各地開展形式多樣憲法法律知識2022-12-04
- 世界熱推薦:阿根廷晉級世界杯8強,梅西一2022-12-04
- 當前滾動:來,聽一聽航天員劉洋父母如何劇2022-12-04
- 環球今熱點:神十四乘組將于今晚返回東風著2022-12-04
- 確保群眾溫暖過冬 能源保供進入迎峰度冬關2022-12-04
- 焦點關注:國家憲法日 各地開展形式多樣憲2022-12-04
- 各地持續優化防控措施 全力保障民生2022-12-04
- 逐夢新程丨阿布洛哈村:大山深處的“幸福路2022-12-04
- 多地出臺住房租賃相關政策:規范租房市場 2022-12-04
- 全球快播:問法預告丨法院判決后,遇到執行2022-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