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村支書為何頻頻“拿學歷”
- 中國青年報
- 2023-01-30 18:42:18
掃一掃 看視頻
(資料圖)
“真沒想到,冬天也能吃到香椿芽!”今年春節,在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區中店鎮楊公廟村,鄉親們共同見證了一樁新鮮事兒——村里大棚種植的香椿上市了,在周邊市場甚是走俏,零售價高達90元每斤。截至目前,已銷售1000多斤,銷量最高的一天賣了100斤。
“我們的鋼構大棚起點很高,自動化滴灌系統、溫度監測系統、排風系統一應俱全……”90后村支書張從銳一臉自豪地介紹,“棚內種植反季節香椿12萬株,采用密植的方式,讓土地在最短時間發揮最大的經濟效益。這些香椿能一直賣到清明節前,和露天香椿的上市無縫對接。”
“你是不是農學出身?哪個大學畢業的?”看到眼前這名書卷氣十足的村支書談起農業頭頭是道,記者很好奇。
沒想到,面對這個話題,張從銳的表情開始不自然。在記者的“逼問”之下,他這才把學歷的事情和盤托出。原來,這個高中畢業生通過函授拿到了一個本科學歷和一個專科學歷,還有一個專科學歷正在讀。
一個整天在田間地頭忙活的村支書,為何要擠出時間來拿這么多學歷呢?是剛需,還是為了“鍍金”?
張從銳說,他當年高考考得不錯,但陰差陽錯沒上大學,為此一直抱憾。他曾在省外打過工,2014年返鄉之后,因為有高中學歷,就在村里擔任文書。2021年10月,他當選為楊公廟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
雖然在農村長大,張從銳起初連茭白長在土里還是水里都弄不清。去農貿市場賣菜,他居然穿著西裝,不帶零錢,甚至不敢扯開嗓子吆喝一聲。
“作為年輕人,從事農村工作,只能不停地學習,不能閑著。”了解到安徽省開展“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他就報了名。這項人才培養工程,主要由安徽農業大學負責實施,面向在職的村“兩委”干部及后備干部,開展為期兩年半的專科及以上學歷的繼續教育。入學時,學生必須通過當年成人高考的規定分數線。
張從銳花了兩年半時間,完成了“現代農業技術”專科函授13門課程的學習,最終通過期末考試以及以“農村改廁”為題的畢業論文答辯,拿到專科學歷。
張從銳覺得,接受專業教育之后自己有了科學思維,對農業規劃的理解也更深刻,“以前碰到產業問題,或許是拍腦袋做決定,現在要引入氣候、土壤條件、光照等數據分析,花更多時間去調研、評估項目的可行性。”
張從銳剛上任時,全村集體經濟收入只有7000元,僅依靠集體山場的承包費。他四處調研,遍訪專家,想搞差異化的產業,最后鎖定了香椿。
當他將花了一周時間撰寫的香椿產業論證報告,遞到黨員和村民代表手上后,得到他們一致認可。村里立馬啟動露天香椿種植項目,隨后注冊了“三實椿芽”的商標。此外,村里還開發了跑山雞養殖項目、秸稈收儲綜合利用項目,帶動周邊170戶農戶就業。
去年10月,楊公廟村主動爭取資金近300萬元建設“特色蔬菜輪作基地”,5座高標準鋼構溫室大棚拔地而起,除了香椿,還種植菠菜、香菜等。
工作上逐漸進入角色,更多的挑戰也相繼而來。張從銳曾遇到一次村民鬧矛盾,幾次調解均以失敗告終,他連忙到處找法律書籍。2019年,他下決心再次“補課”,報名參加安徽農業大學法學專升本函授學習,用兩年半時間拿到了法學本科學歷。
張從銳對村里的產業方向有了更清晰、深遠的思考。2019年,他牽頭成立三實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目前有76戶農戶參與香椿種植。
“合作社吸納老人、脫貧戶、五保戶,他們平時從事除草、栽培等農活。”負責合作社大棚管理的老黨員胡宗平介紹,“脫貧戶通過小額信貸入股合作社,年底還能享受分紅。”
2020年,在張從銳的建議下,村里又成立了獨立經營的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產業和項目愈發成熟,財務管理亟待跟上。會計知識一向是張從銳的“盲點”,為了“掃盲”,2021年,他又報考了會計專科專業,函授學習。
這一回,張從銳多了一個同學——楊氏祠村80后黨支部書記劉正東。深受張從銳的影響,他也一同報考了會計專科。
楊氏祠村的主要產業是糧食種植,近期計劃建造烘干房,擴大生產規模,實現精細加工。“只有提升學歷,算好經濟賬,精準用好政策扶持的資金,才能給群眾清晰明白的交代!”劉正東說。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更在于年輕人。據六安市金安區區委組織部提供的數據,2021年換屆時,新調整村(社區)黨組織書記180人,其中,80后有127人,大專以上學歷116人。
“村干部年輕化、知識化、學歷化逐漸成為‘潮流’,來自鄉村一線主動提升學歷的報考者越來越多。”安徽農業大學繼續教育學院院長胡啟濤深有感觸。
以安徽省“一村一名大學生”人才培養工程為例,他介紹:“2008年前后每年平均有1000人報名,特別是2013年以來,報名者逐年增加,近3年呈快速上升態勢,每年有4000人左右。”
“個人拿到了學歷,還把農業大學各科的教授‘發展’成村里的指導專家,現在遇到了問題,就向老師請教,這豈不是一舉兩得!”張從銳笑著說,“這些專家的資源可比我這張學歷值錢多了。”
的確,學了會計專業后,這個村支書更會“算賬”了!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海涵 王磊 來源:中國青年報
- 90后村支書為何頻頻“拿學歷”2023-01-30
- 世界快播:男子失去意識前撥通110,留下模2023-01-30
- 新春走基層丨新春第一單是如何簽下的?廣西2023-01-30
- 新春走基層|湖北石牌鎮:“豆腐郎”磨出新的2023-01-30
- 未辦理施工許可手續開工建設!中鐵北京工程2023-01-30
- 【新要聞】小猴小羊都要搬家了!青島動物園2023-01-30
- 全市統一命題,不看原始成績看位次!青島一2023-01-30
- @青島人 冷空氣“開工”啦,大風降溫來襲!2023-01-30
- 暖陽相伴,綻放笑顏 今日關注2023-01-30
- 全球快消息!新華全媒+|河北邯鄲:每一畝2023-01-30
- 徐小明:周二操作策略2023-01-30
- 盈利718億元!去年四季度股基打贏翻身仗2023-01-30
- A股兔年開門高開低走 見好就收還是繼續持2023-01-30
- 財政部:2022年證券交易印花稅同比增長11.4%2023-01-30
- 乘聯會:1月狹義乘用車零售銷量同比環比雙2023-01-30
- 新經濟觀察|2023春節假期消費趨勢:出行消2023-01-30
- 天天即時看!新冠感染高峰過后大三甲虧損顯2023-01-30
- 2022年我國服務貿易保持較快增長_快資訊2023-01-30
- 濃濃桑梓情,云南十萬“歸雁”參與繪制家鄉2023-01-30
- 春運崗位上的“新角色”2023-01-30
- 今日要聞!【活力中國】“春節購物車”大總2023-01-30
- 行走在山脊上的守燈青年 環球速訊2023-01-30
- 環球快訊:驚險!10cm針灸針進了6歲孩子鼻腔2023-01-30
- 5歲孩子長水痘竟因為家人得了帶狀皰疹 專2023-01-30
- 每日熱議!瑞兔迎春熱血沸騰 島城千人獻血2023-01-30
- 大動作!2月起,青島眼科醫院專家兩院區輪2023-01-30
- 嶗山生態環境分局開展“七天七主題”作風能2023-01-30
- 并口和串口的區別是什么?怎么區分串口和并2023-01-17
- 地殼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什么?地殼里存在最2023-01-17
- 2023春節七天改為15天了嗎?2023春節放假是2023-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