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農業生產正在提質增效 秸稈成循環產業“香餑餑”
- 經濟參考報
- 2022-03-01 17:01:53
作為西北重要的生態屏障,甘肅省的綠色實踐由來已久。記者近期采訪看到,村民們延續多年的生產生活方式在“雙碳”目標下悄然巨變:村莊更加整潔美觀,農業生產正在提質增效,村民生活逐漸現代化、便利化。
秸稈成循環產業“香餑餑”
綿延上千公里的河西走廊,被稱為“天然的種子生產車間”和“天然種子倉庫”。位于河西走廊中部的張掖市臨澤縣目前已經成為國家級雜交玉米種子生產基地,制種玉米每年的種植面積穩定在25萬畝至30萬畝之間。玉米制種產業也是當地縣域經濟發展、農民增加收入的支柱產業。
每年收獲季后,玉米的副產品——秸稈,曾讓這個制種大縣“頭痛不已”。臨澤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劉宇介紹,過去處理秸稈的方式非常粗放,大量玉米秸稈被成捆堆在村民的房前屋后,部分作為牛羊飼料,還有部分秸稈無法處理,只能就地焚燒。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臨澤縣加快政策配套,引進和培育市場主體,推進秸稈飼料化、肥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原料化利用。
甘肅鴻澤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就是臨澤縣首批推進秸稈基料化使用的公司之一。企業負責人韓棟介紹,他們將廢棄秸稈加工轉化為食用菌等生產基質,食用菌生產后剩余的菌渣可銷售給肥料加工企業,用于加工肥料、飼料等,實現全產業鏈循環利用。企業每年平均回收玉米秸稈2.8萬噸、畜禽糞污1.5萬噸。
在多家企業參與處理下,曾經的廢棄秸稈成了搶手貨:秸稈可以變成生物質燃料;在養殖業方面,秸稈可以實現青貯、氨化、微貯、顆粒飼料等應用;秸稈還可用于生產人造板、保溫材料、紙漿原料、包裝材料等。
截至2021年底,臨澤縣建成秸稈飼料化加工企業、合作社16家,食用菌菌料加工企業5家,有機肥料生產企業4家,生物質燃料生產企業4家,新增秸稈生物質固化成型燃料生產能力2.3萬噸。
廢棄秸稈成為循環產業“香餑餑”,也助力農民增收。韓棟說,企業以每噸800元的價格收購,吸引了不少種植戶主動送貨上門。
數據顯示,2021年,臨澤縣全縣農作物秸稈產生量達28.3萬噸,可收集量達23.22萬噸,綜合利用量為21.01萬噸,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0%以上。
取暖做飯不再“煙熏火燎”
過去在農村,人們取暖做飯一直繞不開煤和柴,屋內墻壁不多久就會被熏得黢黑。冬季來臨,北方農村地區常見的火炕更是“大煙槍”,家家戶戶燒炕取暖,整個村子都會被煙霧籠罩。
在有“鎳都”之稱的甘肅省金昌市,44歲的村民王成天對燒炕記憶猶新。他告訴記者,小時候他常挎著竹筐去撿麥草、煤塊作為燃料;走進院子,黑煙順著煙囪騰空而上,嗆人的味道久久不散;新買的皮鞋沒走幾步就落滿了灰;冬天睡覺,他要么凍醒,要么熱醒,火災隱患也讓他睡不安穩。因此他總是向往城市的生活,借著孩子去城里上學的機會,一家人也在城里安了家。
2018年,當地政府以補貼的形式倡導土炕換電炕,一開始村民們顧慮重重:費不費電?好不好用?安不安全?很少有人愿意換。
技術人員上門細心解說,電炕可以隨時隨心調節溫度,達到設定溫度隨即停止加熱。為了打消村民們對電費的顧慮,技術人員將溫度調到最高溫,滿負荷運載整整兩天,算下來一個月電費才120元。
一場“換炕”活動在當地興起。王成天花了300多元把家里的土炕改成電炕,如今他覺得農村和城市一樣好,每到冬天都會回到村里。“空氣新鮮,感覺身體都更健康了。”
金昌市自2018年實施農村土炕改造項目以來,累計完成農村土炕改造2.7萬余戶。2022年,金昌市還計劃實施土炕、土灶、小煤爐清潔能源改造5000戶。金昌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項目實施后將進一步減少生物質燃料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改善空氣環境質量。
在武威市涼州區黃羊鎮紅太陽社區,記者隨機走訪一戶民居,主人蔡金蘭介紹,家里幾年前就通上了沼氣,燒水、做飯、取暖用的都是沼氣,相比天然氣價格更低,比用煤球更干凈,家里現在已經離不開沼氣了,而這些沼氣正是離家十幾公里外一個農業有機廢棄物處理站生產的。
有機廢棄物掀起“綠色改革”
因為家中玉米地出苗率僅一年就從八成提高到九成,武威市涼州區黃羊鎮西河村村民徐志寶成了村里的“紅人”。細問之下,他道出秘訣——沼肥。
徐志寶使用的沼肥是他從離家兩公里的涼州區城鄉有機廢棄物資源化處理中心黃羊站用幾車牛羊糞換來的。黃羊處理站將畜禽糞污、秸稈、尾菜、廚余垃圾等多種有機廢棄物進行發酵處理制成沼肥。
涼州區是農業大區,為了處理田間地頭堆積的尾菜、牛羊糞污等,當地于2014年啟動建設黃羊處理站。負責建設運營黃羊處理站的蘭州新融環境能源工程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郭偉介紹,近年來該站點不斷完善產業鏈,沼氣用來供氣供電,沼渣沼液等用來生產肥料。目前年可處理有機廢棄物8萬余噸,設計年發電量達650萬千瓦時,已成為當地有機廢棄物綜合處理類別和累計處理量最多的沼氣化處理站點。
“尾菜等通過處理,既可以生產清潔能源,還可以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沼肥按土壤條件科學配比,還能有效改善土壤環境。”郭偉說,農村市場廣闊,在產業發展的基礎上推廣沼肥以逐步代替化肥,將讓循環產業的根扎得更深。
“以廢換肥”的模式應運而生。農戶可自行將有機廢棄物送到黃羊處理站,并按一定比例兌換沼肥。從2018年起,徐志寶每年都去兌換沼肥。幾年下來,使用過沼肥的土地變得松軟,玉米產量提高。他習慣使用化肥的傳統種植方式也隨綠色實踐而改變。
“我以前也不懂啥叫綠色發展,現在村里不臭了,‘廢物’也變成‘寶貝’,以后花錢我也愿意用沼肥。”徐志寶說。
黃羊處理站的有機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模式已逐漸在更多地區推廣。當前五個站點預計可實現年處理區域有機廢棄物29.1萬噸,年產沼氣1350萬立方米,年產固態、液態有機肥12萬噸,年發電1927萬千瓦時。
近三年來,涼州區落實相關企業補助資金7000多萬元,培育從事農業農村有機廢棄物處理企業26家。一些企業在開展推廣可再生能源多重應用的基礎上,仍在繼續探索低溫厭氧菌的技術運用,以增加冬季生物甲烷轉化效率,實現更低能耗、更高產出。
- 甘肅省農業生產正在提質增效 秸稈成循環產2022-03-01
- 浙江多舉措提升靈活就業人員就業質量 進一2022-03-01
- 直沖28℃!福建各地氣溫將大幅度回升2022-03-01
- 福建榕能集團:節后穩復工 助力亞峰110千2022-03-01
- 《福建省“十四五”土壤污染防治規劃》出臺2022-03-01
- 上杭發現嶺南山茉莉 被確認為福建分布新記2022-03-01
- 祝賀!福建這161人被授予一級運動員稱號2022-03-01
- 福建省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情況2022-03-01
- 福建省總工會啟動“女職工維權行動月”活動2022-03-01
- 福建首顆!“安溪鐵觀音一號”衛星發射成功2022-03-01
- 青島市三八紅旗手荊玉姝:看我洗水“她”力2022-03-01
- 青島水務海潤自來水集團開展“學雷鋒”志愿2022-03-01
- 市立“愛耳月”福利來襲 市立耳鼻咽喉頭2022-03-01
- 重慶山城巷:延續山城文化記憶助力城市有機2022-03-01
- 營口自貿區成立工會聯合會 促進企業建立2022-03-01
- 河北成立網約車行業聯合工會 覆蓋近萬名新2022-03-01
- 毒駕被查終生禁駕,竟開車從江蘇趕往煙臺送2022-03-01
- 醫療廢物暫時準村設施未設置安全措施 百草2022-03-01
- 哈薩克斯坦總統:對烏克蘭問題的立場應基于2022-03-01
- 2021年度個稅匯算正式開始 注意這些事項2022-03-01
- 國家醫保局:普通門診費用跨省直接結算規模2022-03-01
- 丟不掉、燒不得!吉林省“秸稈變肉”工程給2022-03-01
- 杭州蕭山72家企業提供8000余個崗位 助力企2022-03-01
- 重慶開展穩崗留工等三大專項行動 保障就業2022-03-01
- 青島市口腔醫院召開2021年度總結表彰暨20222022-03-01
- 河北保定實施設施農業突破行動 新增種植面2022-03-01
- 河北承德縣老舊小區改造完成并全部建成智慧2022-03-01
- 一起向未來|完整的熱愛創造無限的奇跡2022-03-01
- 不負春光麥管忙2022-03-01
- 智能化農機助力春耕春管2022-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