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傳喜委員:科技創新為先導 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
- 中國新聞網
- 2025-03-04 15:43:46

中新網北京3月4日電 (儲瑋瑋)春節期間,深入麥田觀察凍害情況;全國兩會召開前夕,前往馬鞍山桃花村調研鄉村振興……過去一年,全國政協委員、民革安徽省委會主委馬傳喜的履職足跡遍布江淮大地。他說:“三分之一時間在鄉間。”
馬傳喜在接受采訪。儲瑋瑋 攝
馬傳喜出生于宿州蕭縣農村,“打麥地里走出來的全國政協委員”,是熟悉的農民朋友對他的稱呼。作為農業農村部小麥專家指導組成員,他從事小麥品種科研30余載。參與政協履職,今年他的提案依舊聚焦“三農”問題。田間的思考
去年,馬傳喜在調研時發現,有些地區局部受災,影響了種糧收益。他認為,當前農業生產成本較高,可能與縣域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完善有關。馬傳喜指出,目前很多地方的農業生產仍以小規模經營為主,農機化水平低,導致生產效率低下、成本過高。為此,他建議以縣域為單位,加強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提升農機數量和服務水平,同時推動科技創新在農業領域的應用。
在馬傳喜看來,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必須以科技創新為先導。首先要有技術突破,還需要進行轉化、集成和配套,使其能夠轉化為實際產品,并進入市場。同時,生產設施、管理和制度也需要與突破性技術相配套,這樣才能推動產業升級。種子的“翻身仗”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也是馬傳喜今年重點關注領域之一。他告訴記者,當前,中國種業發展正處于關鍵時期,基因編輯等生物技術不斷涌現,中國在這一領域的創新能力已大幅提升。
“技術進步的同時,也帶來了新問題。”馬傳喜說,“比如,如何平衡先進生物技術與傳統育種技術的關系,避免傳統育種技術被忽視?”他強調,傳統育種技術是種業發展的基礎,不能丟,要通過知識產權保護制度鼓勵創新,避免低水平重復。
“我們要先破后立,既保護傳統育種技術,又推動生物技術與傳統育種結合。”馬傳喜說,“這樣,種業才能真正實現自主可控。”特色農產品“破局”
在池州調研時,黃精的產業化轉型令馬傳喜印象深刻。“過去農戶賣原料,如今深加工成即食產品,附加值翻倍。”他說。
安徽地處南北過渡地帶,物產豐富,特色農產品種類繁多。馬傳喜認為,發展特色農產品對增加農民收入至關重要。他提出,特色農產品的發展應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特別是要通過加工和市場建設來帶動產業發展。
馬傳喜提出,要樹立“大食物觀”,重視特色農產品的開發,通過延長產業鏈來提升產品附加值。以安徽中藥材為例,他指出,需要從種植、加工到市場銷售的全產業鏈發展,推動特色農產品的現代化和農民增收。(完)
關鍵詞:
- 馬傳喜委員:科技創新為先導 發展農業新質2025-03-04
- 冷空氣致山西“斷崖式”降溫 多地迎降雪2025-03-04
- 上海:“周恩來號”機車已安全走行1300萬公2025-03-04
- 浙江沿海94條水上客運航線因“寒潮+大風”2025-03-04
- 四川啟動川藏公路革命文物資源專項調查2025-03-04
- 記者跟著小哥送外賣,體驗他們爭分奪秒、穿2025-03-02
- 批量涌現又批量沉寂,一些“古城古鎮”為何2025-03-02
- 挑戰冬泳,確保安全和規范是首要2025-03-02
- 非法穿越鰲太線遇險 親歷者:人生中的慘痛2025-03-02
- 關注!3月1日起,一批國家標準將實施2025-03-02
- 周琪代表:以務實態度促兩岸同胞心靈契合2025-03-02
- 楊武云代表:麥田里的“基因解碼者”2025-03-02
- 郭文標:“海上守護神”逐浪43載2025-03-02
- 代表委員談AI:它會取代醫生嗎?2025-03-02
- 盛弘代表:“平底鞋”走社區 希望讓“煙火2025-03-02
- 武漢臺胞觀《哪吒2》 嘆“兩岸文化血脈相2025-03-02
- 徐鳳秋代表:以畫筆勾勒美麗鄉村畫卷2025-03-02
- 三月春暖 花開爛漫 漫卷春色在神州大地漸2025-03-02
- “微笑北京”志愿服務品牌計劃發布2025-03-02
- 大型話劇《三家巷》在惠州演出2025-03-02
- “乾坤灣”命名者張士元:解碼二月二“龍抬2025-03-02
- “何以上海·志在上海”對話講壇啟動 首場2025-03-02
- 2025年上海頭腦奧林匹克創新大賽開幕 AI時2025-03-02
- 山東迎近年來最大規模歐洲入境旅游團2025-03-02
- 平陸運河累計完成投資突破500億2025-03-02
- 覓古籍之美 聞香識敦煌 外國留學生等在上2025-03-02
- 馬祖原創音樂劇首“登陸” “語同音”演繹2025-03-02
- 搶花炮唱侗歌 廣西多彩民俗歡度“二月二”2025-03-02
- 微眾銀行攜手深銀保消促會創新調解宣傳新模2025-02-28
- 一年賣出2個億,SHOPLINE如何助力閃極登上2025-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