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在二戰中,各國軍隊都形成了以三個步兵團為主流的陸軍師。這是因為三團制的師運用起來比較方便,指揮層級不多,作為師指揮官可以運用自如,在二戰開始后無論是德軍還是美軍都是以三團制為主流,即便是戰前以兩旅四聯隊的為主流的日本軍隊在二戰中期也改成三聯隊制,而令人大跌眼鏡的是在抗戰結束后,陳誠主導的整軍過程中卻放棄了三三制的師又重新走了老路。中國近代的陸軍師那真是一言難盡,光編制就有數種之多。30年代,為了準備抗戰,老蔣決心整軍,任命陳誠軍委會委員長行營陸軍整理處處長。當時的各師的編制之復雜令人咋舌,陳誠說當時有十九年師編制,二十一年陸軍師編制、二十二年剿匪師編制,二十四年教導師編制、還有準備上馬的整理師編制、二十六年師編制。這些編制中有三旅九團制的師,有三旅六團制的師,有兩旅六團制的師,還有兩旅四團制的師。在整軍的初期,陳誠計劃組建的教導師是三團制的師。編制為三個步兵團,每個步兵團除了配備三個步兵營之外還配備了步兵榴彈炮連,步兵小炮連、通信連。三個步兵營每個營除了配備三個步兵連之外還配備了機關槍一個連,迫擊炮一個排。師直屬部隊為炮兵一個團、工兵一個營,通信兵一個營,輜重兵一個營(其中第三連為汽車連),衛生隊、特務連、騎兵連。根據這個配備教導師的步兵團一團人數為2832人,配備野炮團的師員額為12837、配備山炮團的師為13292人。平心而論這個編制是很前沿的,要知道當時的日本還在搞四聯隊制的師團。但理想很美好現實很殘酷,教導師的編制到了后面也并未真正施行,抗戰前整軍的計劃為調整師編制。在步兵團編制上使用了教導師的步兵團,但是師以下卻變成了兩旅四團制,中間多一個旅一級,師屬的支援部隊也大幅縮減。但是整理師的編制也未盡人意,在1936年也就是抗戰爆發前一年國軍開始編練調整師,這也是日后網絡上很有名頭的德械師。調整師的編制依舊是兩旅四團制,但是與整理師不同之處在于調整師的支援部隊更多。整理師的支援單位就是一個猴版,炮兵縮減為營(連),工、通、騎、特單位均為連的建制,輜重連“平時不設,于必要時,得呈請成立輸送隊”,這樣的部隊明顯不能承擔國防任務。調整師在師直屬部隊上配置了炮兵、工兵、通信兵、輜重兵各一營,特務、騎兵連各一連。整體來說相當于教導師的縮編版,炮兵力量過于薄弱。到了戰前1937年又給這個調整師打了一個補丁。出了一個增補方案給團一級增加了一個步兵榴彈炮連,組建了一個高炮營,給輜重兵營的一個連換裝汽車。但由于戰爭臨近只有極少數的部隊進行了升級,而這二十多個調整師也將在開戰之后的幾個月損失殆盡。為何陳誠放棄了先進的三團制師依舊采用兩團制的師,筆者認為還是國軍系統內部的問題。國軍內部歷史成分復雜,戰前的整軍口號是縮減大單位充實小單位,盡量不大拆大建。這樣的練兵模式就使得這場整軍沒辦法將軍隊徹底重組。戰前按照德國顧問的意見選擇精銳的二十個師作為國防軍,這二十個師的軍官要從全軍中選拔,要打破歷史畛域,唯才是舉。但是當時面臨的戰爭危機讓中國不能搞一場徹徹底底的軍改,只能選擇調和式的整軍。這樣整軍的結果自然難以與強敵對抗。抗戰爆發后國共實現了合作,在1937年8月在南京召開的國防會議上周公就提出應該恢復北伐時期的三三制,以利于運動戰。但是國府當局明顯是沒將這個意見當回事,一直到開戰一年之后,中國軍隊的主流還是兩旅四團制,直到武漢會戰結束才決定采取三團制。但抗戰結束后陳誠再次整軍的時候又回到了過去的老路,恢復旅一級編制,組建整編師。陳誠的整編師很有特色,分為兩種一種為兩旅四團制,一種為三旅六團制。這兩種師是怎么一個情況呢?抗戰時期,中國軍隊改變了原先以師為戰略單位的做法,將軍作為戰略單位。抗戰時期的軍有轄兩師制的軍也有轄三師制的軍,在整軍過程中簡單來說就是充實團以下小單位,縮減師一級大單位,這也符合陳誠的一貫的主張。抗戰時期的師通常來說都是不滿編的,一個師編制人數是上萬人,但是大部分的師實際上都要打折的。狀態好的打八折,狀態不好的呢可能要打五折,比如遠征軍一個集團軍才四萬多人,一個師也就七千多人,所以按照陳誠的看法,將軍隊中這些水分都擠掉,戰斗力是應該更強了。但是在運用中卻發現這次整軍堪稱災難。很多人都知道三三制的部隊編制,但是問這個三三制好在哪里很多人卻難以說明白。三三制的編制一大優勢是指揮層級較為簡單,師長能直接指揮團長,便于協調。作戰的時候兩個團在一線作戰,可以用于兩個方向,師長自己手里面還控制了一個團,可以在關鍵時候砸出去發揮作用。而在遭遇戰的時候三三制的師優勢就更明顯了,兩個團能迅速展開與敵戰斗,另一個團就能在適合的時候用于包抄對面的側翼,取得突破。而兩旅四團制就問題很大,,在打仗的時候兩個旅用于一線,師指揮官為了應付突發情況必須抽其中一旅的一個團充當預備隊這樣無形中就讓那個旅兵力單薄了,要是對手看到時機,就很可能從這里發起突破,導致全盤失利。到了旅這一層級問題就更大了,旅為了應付可能發生的情況也必須抽一個營當預備隊,這樣算下來,前面雖說是有三個團,但是實際上第一旅只有五個營的兵力而第二旅只剩兩個營,一個四團制的旅十二個營,結果只有七個營能用于一線,造成兵力的極大浪費。三旅六團制的師假設從第一旅抽一個團當預備隊,第一、二、三旅各抽一個營當預備隊,真正用于一線的也就只有三個團又一個營,也只有一半多一點的部隊用于一線。非常不科學。更糟糕的是若是遇到遭遇戰,兩旅四團制的師和三旅六團制的師將會面臨還沒展開就遭覆沒的情況。兩旅四團制的師行軍縱隊為20公里,完成戰斗準備需要五個小時,三旅六團制的師行軍隊列長度居然達到了28公里,完成戰斗轉換需要7小時,當你完成戰斗轉換的時候仗都打完了。在戰斗中很可能出現先頭部隊和敵人遭遇,其后衛部隊當日內還無法參戰的情況。而三團制的師行軍隊列為17公里,四個小時就能完成戰斗準備,如果遭遇戰能在三小時內全部進入戰斗整體來看三團制的優勢是十分明顯的。在解放戰爭中蔣軍的編制問題就顯露無疑,在孟良崮戰役中74師被華野突擊各旅都陷入苦戰,而看守輜重地的垛莊只有兩個連的兵力,在華野的打擊下三個小時就宣告覆滅,軍無輜重則亡,開戰半天輜重就丟光了,這成為74師覆滅的關鍵因素,如果從編制上看,采用三旅六團制的74師缺乏預備隊,遇到突發情況束手無策。而在殲滅天下第一旅的戰斗中這個缺陷更是直觀。陳賡的四縱雖然只有三個主力旅和一個地方旅,但每個旅都是三團制,與黃正誠的第一旅比較每個旅都多了一個團。比如在阻擊戰斗中13旅陳康指揮兩個團阻擊167旅和27旅的攻擊,還能抽調一個團增援主攻方面官雀的戰斗,在圍攻黃正誠旅部和第一團的陳堰村之戰中第10旅周希漢有三個團,在戰斗中28團傷亡很大已經顯示出疲態,周希漢能適時調動29團參與戰斗,最重這個自詡天下第一旅的部隊在兩天時間內就遭到殲滅。黃正誠被俘之后還說自己部隊還沒有展開就被消滅,不能說是貴軍高明。陳賡說“我就是不許你將部隊展開。”打仗嘛就是找好戰機趁你最虛弱的時候要你命,哪里來那么多借口。但是黃正誠說自己部隊沒展開確實也是現實,這個情況就要拜組織整軍的陳誠所賜。蔣軍系統也不是不知道整編師的編制不好用,在1946年底就提意見,希望恢復三團制。但是陳誠的理由卻是修改編制牽涉太多,如能在裝備訓練及指揮官之戰術休養方面注意則國軍現行編制缺點亦可彌補。等于將責任全部甩鍋。到了1947年眼看情況再也不樂觀,各戰線都出現很大的問題,這時候陳誠還是想的打補丁,將兩旅四團和三旅六團變成兩旅六團。但是這樣一番操作下來,問題還是沒有獲得解決,旅一級終究不是師,自身的配屬單位不能支撐起單獨在一方面作戰。這個局面一直到了1948年8月軍事檢討會議的時候才決定恢復三團制師,而這個時候離最后的決戰已經不到一個月了。再進行調整也是于事無補。
關鍵詞: